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法治共建

为乡村发展描绘美丽画卷 ——江苏涟水法院司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

2020-12-16 10:48:0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来源: 人民法知网

扫一扫关注

2135

浏览量

 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“乡村振兴战略”,为乡村发展描绘了“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”的恢宏蓝图。此后,全国各地纷纷响应,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徐徐展开。

  卷中,地处苏北的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县涟水,亦占一隅。良田绿水间,多彩的涟水乡村越发亮眼。美好的变化背后,是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不息奋斗,也少不了涟水法院矢志不渝的司法服务和保障。

  一个平台,五项对接

  让司法助力乡村振兴看得见、摸得着 

  “谢谢法官,谢谢调解员,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钱了,真是太谢谢你们了!”在涟水法院司法助力乡村振兴联动中心,拄着拐杖的刘大爷紧紧的握住了调解员的手连声道谢。

  据了解,刘大爷不久前被骑电动车的王某撞倒,腿部受伤,双方因赔偿数额问题未能达成一致意见,王某一直不肯付医药费,刘大爷无奈之下来到联动中心求助。调解员了解情况后,迅速组织双方开展调解工作,经过劝解疏导,联合当事人所在地村委会,最终促成双方自愿达成赔偿协议:王某一次性赔偿李大爷6000元,案件就此了结。

  该案的圆满解决,是涟水法院司法助力乡村振兴联动中心工作的一个缩影。

  2020年4月,涟水法院司法助力乡村振兴联动中心正式挂牌运行,这意味乡村振兴战略在法院工作中被体现的更加具体。该中心配备办公室2间、会议室1间,聘用专业调解员坐班接待当事人,建立由法院主导的多元化解乡村矛盾纠纷联动协调机制,形成司法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有平台、有窗口、有人员、有机制的“四有”模式。

  为更全面高质量的服务好当地群众,联动中心工作思路着力于突出五项对接。

  人民法庭对接乡镇党委政府。法官担任乡村法律顾问,并于同年5月份,以联动中心的名义向辖区南集镇政府发出民事审判白皮书,对该镇近三年民事案件审理情况进行了通报,详细分析涉诉纠纷特点及原因,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治理建议。该镇相关领导给予高度评价,表示这份报告实用性强,对提升地方治理工作水平有很大参考价值。

  法官对接“网格”。与网格员、新乡贤、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建立工作联络群,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法律培训,共同化解乡村各类矛盾纠纷。

  审判对接普法。创新打造全省首档法官走进网络直播间以案释法栏目《法官来了》,用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,让群众足不出户,就能接受普法教育。

  司法供给对接群众关切。与司法所签订庭所共建协议,建立司法所长与人民调解员轮值机制,充分发挥联动中心优势,服务精准脱贫攻坚,有效化解涉农纠纷,保障扶贫政策落地见效。

  司法服务对接乡村企业需求。组建“乡村企业法律志愿服务队”,与各乡村企业结成帮扶对子,在保证法律底线的基础上,对涉诉村企给予最大支持。

  一项机制,四级联动

  让涉农土地纠纷迎刃而解

  近年来,越来越多的原先被土地纠纷困扰的当事人反映,“小矛盾”到涟水法院不需要打官司,基本都能调解成功;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也纷纷表示,涟水法院土地纠纷多元化解工作特色亮点多、调处能力强。他们为何能获得外界如此高的评价?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,走进了位于该院诉讼服务中心内的土地仲裁庭。

  原来,在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,加快推动土地流转的背景下,涟水法院早早便意识到,农村土地矛盾纠纷将由过去的单一、简单向多元、复杂转变,纠纷化解难度加大。

  面对这样的变化,该院积极应对,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,牵头与县农业农村局开展创建涉农土地多元化解机制,形成县、镇、村、组四级联动,积极指导制定《涟水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工作规范(试行)》,协助成立仲裁委员会,指导选聘仲裁员,从有关机关协调仲裁庭的办公、开庭场所,指导建立仲裁庭审规范,加强业务培训,使仲裁庭逐步走上规范的运行轨道。

  “我必须要告他们非法侵占我的土地,你们不要白费心机了,我和你们没得谈!”村民王某说罢,“嘭”的一声关上门,把仲裁庭的调解员拒之门外。

  辖区村民王某因1998年土地承包分配和2016年土地确权结果不一致而与当地村委会发生矛盾,长期以来,当事人多次信访缠访,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。诉讼期间,承办人了解情况后,主动介入,引导其可以尝试选择仲裁程序,或许能够解决问题。但调解员多次尝试与王某联系均被其拒绝,连“找上门”都被拒之门外。   

  随后,承办人启动“四级联动”调解机制,与仲裁员就本案涉及法律问题进行指导,针对政府相关政策进行研讨,在理论上寻找突破口。同时,与王某所在镇、村、组取得联系,通过动员与王某熟悉的、日常关系较好的邻居,借助他们和村干部的特殊身份,对其释法明理。最终,王某与村委会达成一致意见:村委会补偿9000元征收补偿款给王某,王某自愿撤诉的同时,承诺不再上访。

  土地仲裁庭成立以来,涟水法院受理的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数大幅下降,截止2020年11月份,在2019年同比降幅已经达到50%基础上再降10个百分点,2020年全年无相关信访情况发生。

  2020年,随着新的诉讼服务中心建成运行,涟水法院主动邀请仲裁庭进驻法院内办公,实现工作机制的无缝对接,做到“咨询有人应、调解有人引、材料有人收、纠纷有人解”,将总书记提出的“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”的重要论述落到实处。

  一份努力,三方满意

  让法治芳香弥漫在田间地头

  一直以来,涟水法院的法官们对待涉农案件的态度似乎就有着一种默契,那就是在处理案件过程中,不拘泥于就案办案,习惯于多一份努力,争取能让双方,甚至三方都满意。

  “好不容易盼来一个蘑菇种植项目,大家都指望着那项目增加些收入,可谁知还没投产就打起了官司,大伙儿当时的心情真的是低落到谷底。多亏了法院及时化解了矛盾,现在你看我们的香菇销售多好。”9月11日上午,在江苏省涟水县红窑镇淮安裕淮菇业有限公司门口,村民张锋指着即将出车间的一车车蘑菇欣喜的说。

  淮安裕淮菇业有限公司是在涟水县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,到该县红窑镇从事蘑菇种植业务。因为该企业能够为当地解决一批农民就业问题,当地政府将该项目作为重点扶贫项目,并在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很大支持。

  但因为厂房施工图纸问题,造成已施工完成的厂房不能不满足企业生产要求,企业拒绝进驻。一边是承建单位要交付,另一边是使用企业以设施质量问题为由拒绝进驻,镇政府陷入两难境地。期间,镇政府做了大量调查、调解等工作,均无功而返。承建方见迟迟交付不了,便将镇政府告上法庭。

  承办人认为此案涉及民生问题,委托鉴定机构对硬件设施进行司法鉴定是必不可少的环节,加上开庭到正式判决的时间,保守估计不低于6个月,这样对双方和当地经济发展都不利。

  为妥善圆满解决此纠纷,承办人及分管领导积极主动联系红窑镇党委、政府,并到现场勘察实际情况,与主要负责人开会协商,达成了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加大调解力度、争取实现双方共赢的共识。随后,案件承办人和项目相关负责人先后19次组织承建单位负责人、企业负责人做工作,通过释法明理、分析利弊,2019年7月29日,原、被告终于达成和解协议。

  同年10月,淮安裕淮菇业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营,公司现有员工150人,其中当地村民达120人。据统计,截至今年8月底,该公司产品产量8000吨,产值达8000余万元,为低收入村增收168万元。

    


编辑:高燕

相关推荐
  • 人贩子被抓后供出7起拐卖案续:一审法院变为中院

  • 莫让“擦边主播”毒害了青少年

  • 春节假期北京铁警破获治安案件69起

  • “私家侦探”敲响侵犯个人信息警钟 行业亟须规范发展